文房四宝——晋朝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颠峰

晋朝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颠峰期,艺术成就相当高,这是因为晋朝人离汉魏不远,有大量流传下来的墨迹可供他们临摹学习,师承上又是家族亲友间相传,如韦诞将书法传授给卫觊,卫觊传给卫恒和卫夫人,卫恒和卫夫人传给卫的中 表,也就是书圣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王旷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给王献之,王献之则传给了羊欣……他们都是口传手授,平时耳濡目染,转益多师又勤于用功,自然 也就容易有所成就,加上几种书体到了晋代都已相当成熟,他们又都是精通这几种书体的名家高手,因而也容易融会贯通而自成一体。

再有晋代的人“丰神疏逸,姿 致萧朗,崇尚清谈,专心艺事,视名利如烟云,以自然为法则,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所以说,晋代的书法韵胜度高,这也是“风会所驱,势有必然”。

周朝的时候,史官以籀文来教童子;汉朝的时候,以书法来录用 官员;晋朝的时候,设置了书学博士(“博士”一词就是源于此),唐代则全面地采取这些措施,并且还设立了专门培养书法人材的“书学”.

在唐代的最高学府 中,有六种学校,它们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第五是书学,铨选人材的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身,二是言,三是书,四是判,第三就是 书。可见书法在唐代,非常受重视。

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二王书法,他叫王子都要学习二王书法,每帖 都要临写五百遍,他自己也非常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让赵模、冯承素等书法家临摹,然后作为奖赏,颁赐给权贵朝臣。还为王羲之作传,自古书家得帝王作 传,享此殊荣的仅此一人,一时士大夫都来宗法王右军。虞世南本是亲承智永禅师的传授,深得智永的笔法,智永又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因此,虞世南也是王羲之 的嫡系书派,太宗也曾向他学习书法。就连出自北派书风的欧阳询、褚遂良,为了迎合太宗的意趣,也不能不旁习右军。

专栏 \u5e26\u4f60\u8d70\u8fd1\u8ba4\u8bc6\u56fd\u5b66\u7cbe\u7cb9\u6587\u623f\u56db\u5b9d 作者:\u6ca1\u4e8b\u7231\u5b66\u4e60 99币 7人已购 查看

弘福寺的和尚怀仁,受命遍搜王羲之的行书 字迹,集成了《圣教序》。就是到了武后时,她也曾向王方庆索求右军遗迹。由此可见,初唐崇尚王羲之的风气,是多么的盛行。由此还可见初唐书法与六朝和晋代 的书法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得上是一脉相承。

后来的人学习晋代人的书法,认为要从初唐的书法学起,大体原因有两种:

一、是初唐的书法家,继承了六朝人的书法,他们以晋代人的书 法垂范作则,横直斜正、各尽其体、各尽其势,正如苏东坡所说“短长肥瘦各有态”,以自然为法,法外求法,所以说晋朝人的书法是包罗万象、变化神奇,没有穷 尽;而唐朝的书法

1、是王朝新建、百废待兴,一切都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有一个正常的秩序来发展社会的各项事业,书法自然也不能例外;

2、是与帝 王的偏好和倡导有关。由此看来,唐代的书法以晋人为法也是理所当然。唐代的书法家将晋人的书法纳入到法则中来,从此也就有了横平竖直、点画工整、形体端正 等规矩,唐代的书法是法内求法,是在晋人的书法内求法,晋人的法已成“定法”,因此,唐代的书法也就受到了晋人的局限,这样也就少了天趣,而有了法则和规 矩。

若是循着这样的路子写下去,也只能是重规叠矩,自然而然地就会使自己的天地越写越小。而初学书法的人,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学规矩,后学变通,这又不 失其为一条由唐入晋的正确途径。

二、是初唐的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他们曾亲眼见到过晋人的墨迹,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晋人的用笔、用墨以及神彩气韵,由于心摹手追的是 真迹,所以临摹学习也容易上手。初唐后,魏晋人的墨迹已渐入内府秘藏,外人已不容易见到。

当时流传的双勾本,一些好的版本,又为人所宝爱,密不示人,还有 一些版本是一勾再勾,点画肥瘦也不免失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韩愈曾说“羲之书法呈姿媚”,很显然,韩愈所见的也许就是这些版本,所以才会有这样有失公 允的评论。还有一些伪迹本,不学尚可,一旦学了,积习反而难改。

所以,黄庭坚说“学习晋代人的书法要从初唐入手”。说的也就是初唐书法家的书法,既有唐人 的规矩法度、又有晋人的风范遗韵,由此入门,学成规矩,自可登堂入室。正如赵孟頫所说“得古人真迹数行,用心学之,便可名家”,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