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字体研究系列文章之一:《西晋的隶书》

孟云飞/文

隶书是古代汉字书体之一,是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大书体,隶书之名最早见于东汉。但隶书究竟起源于何时,的确很难断言。班固《汉书.艺文志》云:“(秦)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云:“秦始皇初兼天下,……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相传隶书有程邈所创,汉代蔡邕在《圣皇篇》云:“程邈删古文隶书。”后人有以为隶书出于大篆者 ,亦有认为隶书来源于小篆者 。诸说尽管不一,但早期隶书多有篆书笔意这是不可否认的。有篆书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变革,它是篆书的变体,又是楷书的前身,上继周秦,下开魏晋。隶书大致有如下风格特征:其一是在笔法上,在隶书中出现了折笔和出锋两大新法,解放了笔锋,运笔则强调了轻重缓急。在笔画形态上,点画亦有粗细变化,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整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各种点画错落有致,显得空前的丰富多彩;其二是在结构上,由于隶书的笔势明显地带有左掠右波的趋向,而笔势又与结体相互影响,所以左右开张的笔势则促成了隶书字形趋于扁平、结体偏于横势。这样,左右分驰的笔势,与扁平的结构,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造成了隶书特有的风貌。由于隶书笔法和结体上的特点,隶书在布局章法上也形成了与其他书体迥然异趣的特色,即每个字的中心分布虽然大致均匀,但因为笔势向两侧伸展,字形扁形,故字与字间的距离大于行与行间的距离。隶书突破了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古文字时代的结束,开创了今文字的新阶段。

《郛休碑》

西晋隶书具备隶书的基本特点,但也不乏特点时代的独特个性。

西晋时期,虽然楷书和行书已经逐步兴起,但在庄重严肃、正式规范的场合仍然实用隶书,尤其是在碑碣上仍以隶书为正体。今天能见到的西晋隶书书迹大致有《张光砖志》(泰始元年,265年)、《郛休碑》(泰始六年,270年)、《潘宗伯阁道题名》(泰始六年,270年)、《太上玄元道德经》(泰始六年,270年)、《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泰始八年,272年)、《皇帝三临辟雍碑》(咸宁四年,278年)、《鲁诠墓表》(太康三年,282年)、《冯恭石椁题字》(太康三年,282年)、《杨绍买冢地券》(太康五年,284年)、《和国仁墓碑》(太康五年,284年)、《王君残墓志》(太康八年,287年)等三十余种,此外还有一些墓砖和建筑用砖。西晋隶书书迹的数量远远多于同一时期的篆书,而且这些隶书书迹的品种非常丰富,包括碑刻、神道题字、墓志、墓门题记、石椁题记、石柱题字,它们大多见于当年丧葬的遗物上。综观这些隶书书迹,大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隶书的整体风貌。它们不但具有大致相同的时代、地域、民族风格,而且它们各自在字形、结构、章法上又不乏个性特点。

《张光砖志》

一 、西晋的碑刻隶书

西晋历时仅仅半个世纪,隶书仍然是这一时期的正体文字,所以碑刻亦多为隶书,书法风格虽然上承曹魏传统,但程式化更为严重。因为西晋明令禁止立碑,所以流传今天的丰碑巨碣甚少。比较著名的碑刻有:《郛休碑》(泰始六年,270年),此碑隶书具有风姿古朴,康有为认为此碑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泰始八年,272年),此碑书迹,结体方整,挑法呈弧形,笔画方棱,其波挑的装饰性较曹魏碑刻更浓,与汉之《孔羡碑》(220年)相似;《皇帝三临辟雍碑》(咸宁四年,278年),此碑书法把当时最严谨的书法以理想化的字形表现出来。碑字隶书文字完好无损,字形方整,字形稍长,在笔法上除了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反入及波挑外,还能看到通行时代的笔画,带有明显的楷书意味;《齐太公吕望表》(太康十年,289年),此碑隶书结体中宫紧收,笔画开张,与晋碑常体稍异,汲取了汉隶正统派的风格,而有汉碑风韵,其书风与魏之《受禅表》绝似。清人刘熙载以为此碑与《孙夫人碑》皆“为晋隶之最”。杨守敬说:“是碑变汉人体格,而一种古茂峭健之致,扑人眉宇,以之肩随汉魏,良无愧也。自此以后,北魏失之俭,北齐失之丰,隋以下荡然矣。”总体而言,与汉魏相比,以上这些碑刻都是工整正规,装饰性很强的隶书。

这些隶书为当时所流行的“铭石之书”,大多书刻工整,波磔分明,横画起锋逆笔,平硬如折刀头,收笔处锋芒毕露,结体方整,风格雷同,比如《皇帝三临辟雍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等传世丰碑,完全承袭了曹魏庄重一路的隶书风格。这些书刻精细的西晋隶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使用的地点也不相同,也尽管各个作品体有方扁,笔有肥瘦,技有粗精,但却有共同的特征。如横画起笔的“蚕头”变成了方整的“折刀头”,撇画在收笔处也出方棱角,左右对称的两竖不再垂直而是分张外拓;右钩不再是又长又重的弯钩而是短小平挑接近楷法。总之圭角呈露,装饰意味浓厚,是刻写结合的效果。

《皇帝三临辟雍碑》

二 、西晋的墓志隶书

西晋上承曹魏余续禁止立碑,晋武帝曾下诏曰:“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但是实际上,因为西晋皇室司马氏是儒家豪族,崇尚明教,提倡孝道,注重门阀。统治集团上层生活豪华奢侈的程度比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仍沿袭曹魏以来碑禁,然而皇室数世“居亲丧皆逾制”,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当时一些贵族官宦墓葬甚为豪侈,坑中往往设立墓志,其形制为碑之缩影,亦有简化成矩形的志石,皆精工细刻。

墓志源于东汉,西晋处于墓志发展的初级阶段,形式尚不固定。西晋墓志所用字体绝大部分是隶书,只有极少数是隶楷递变时期的楷书,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这些看作是带有楷书意味的隶书。晋碑传世极少,而西晋墓志已见者有二十余中,出土地点几乎均集中于京畿洛阳、偃师两地。由于墓志随墓主埋藏墓中,长期在地下未受风雨侵蚀,出土晋代墓志笔画犹如新刻,不似碑之斑驳破损,故更为金石家、书家所珍视。西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其中书法艺术价值较高的有:《张朗墓志》、《贾充妻郭槐柩铭》、《荀岳墓志》、《华芳墓志》、《石 墓志》、《左棻墓志》、《夫人天水赵氏墓碑》、《石定墓志》、《韩寿墓志》、《徐夫人管洛墓碑》、《张永昌神柩》、《乐生墓记》、《魏雏柩铭》、《杨骏墓志》、《冯恭石椁题字》等。西晋墓志隶书粗略来看大致有两种不同的风格:

一类是书刻方整端庄者。如《贾充妻郭槐柩铭》(296年)、《徐美人墓志》两碑点画工整、方棱,结体疏朗、长方,风格接近曹魏《王基残碑》(238年),是典型魏晋隶书风格;《荀岳墓志》(304年),笔画挺拔遒劲,字形略呈长方,结体工整,书风与《皇帝临辟雍碑》相似;《华芳墓志》(312年),此志隶书在点画上变化多端而有姿致,结构上与晋隶常体稍有不同,生动又不失严整的体貌,是很有特色的作品;《石尠墓志》(308年),隶书风格严整端庄,在规整端庄的体貌中酝酿着新的风气,与魏隶《曹真残碑》有着极深的渊源;《左棻墓志》(300年),墓志隶书用笔出锋入锋起止明快富有节律性,字形稍小,书法风格工整庄严;《杨骏墓志》(约291年),该志笔法和形态接近汉隶,在《曹全》和《华山》之间,结字工稳似《曹全》,波磔翻飞如《华山》,而且波挑作圆笔;《刘涛墓志》,此志笔画遒劲健挺,字形方整,和《晋南阳堵阳韩府君神道碑》极为相似。似乎是受到标准化样板隶书《熹平石经》和《三体石经》的影响,西晋的墓志隶书点画拘谨刻板,蚕头燕尾和波磔挑法千篇一律,体态悬殊甚小,横平竖直,基本上都是沿着工整规矩之路发展的。具体来说,这类隶书的风格是:首先是结体趋向长方,体势纵横兼及;结体方整,笔画疏朗而匀称,往往填足方格四角,这种笔画结构在墓志隶书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书者似乎有以方整显示其庄重之意图。其时楷书已经产生,隶书与逐步兴起的楷书互为影响,这一时期的隶书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楷书的韵味。其次是晋代的墓志隶书其装饰性意味很强。晋代碑刻隶书点画起止多以方笔为主,点画形态呈方棱形,挑法弯曲如弓,收笔多圭角。晋人为了配合碑碣的庄重,所以笔画缺少变化,而且程式化很浓。由于过分强调方棱的挑法,因此时时显露出矫揉造作之态,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晋代隶书的程式化太浓,变汉代隶书的潇洒自然、变化多端的挑脚为呆板整齐的挑法,波势过于方直,起笔尖棱方截,行笔平直,几乎千篇一律,使风格多姿多彩的汉隶走入穷途。这种程式化的隶书,在书写时极不方便,只能用于碑版刻铭之中,因此为新兴的楷书所代替,使楷书成为通行的字体,这是必然的趋势。

《徐美人墓志》

另一类是书刻比较草率的隶书。基本可以化为这一类的有《夫人天水赵氏墓碑》、《张永昌神柩》、《乐生墓记》、《魏雏柩铭》、《冯恭石椁题字》等。这类墓志隶书,尽管都属于草率一路,但笔法和结体悬殊较大。如《赵氏墓碑》(268年)和《张永昌神柩》二者多用圆笔,点画自然浑厚,天真率意;《魏雏柩铭》(298年),书刻比较粗率,字画有的单刀镌刻,但隶书天真稚拙,野气十足,别有一番自然不羁的意趣;《冯恭石椁题字》(282年),此题记隶书用笔遵循汉隶的规矩而不刻意翻挑。结体富于变化,大小不一,有长有扁,似随手题写,天然野逸而不粗俗,此题记在意韵上与汉隶相通;《杜谡墓门题记》,笔画浑厚,以方为主;《乐生墓志》(293年),有“折刀头“的形态,显然是深受洛阳官样隶书之影响;《杨绍买冢地券》(284年),是用单刀刻划而成的一种非常接近笔写的俗笔隶书,字迹草隶相兼,富有天趣。

《杜谡墓门题记》

三、 西晋的砖文隶书

西晋可以说是砖文书法繁盛的时期之一。在当时的地面建筑用砖和地下墓室用砖上,皆烧制阳文铭文,内容抑或制砖年月、制砖者姓氏,抑或吉语、祝辞之类,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多为出土的墓室用砖。从陆心源所辑《千甓亭古砖图释》中考察可知,西晋砖文的书法风格上承汉魏砖文遗风而又有新的发展。其书法尚不失汉魏砖豪放浑朴的气度,并在结体和和笔法上较汉魏砖变化更为丰富。此外,西晋砖文中的别字、异体字日益增多,这也是民间俗书的一个特点,而在这一时期表现尤甚。但又因为民间书工文化不高,书法未经正规训练,而能“肆无忌惮”,随意出天趣,这是古砖文的最基本的特点。

《晋元康七年砖》

西晋的砖文以隶书为最多,其砖文书法大多与东吴砖文的体势、风格和模式、格调相似。而且这一时期的砖文书法中鲜有令人惊异的、风格强烈的作品。西晋砖铭文书法中的隶书新风格大致有两种:其一是出现了分行多字数的小字隶书作品。如《元康三年六月二十七日砖》,分两行,有行栏,字数多达三十字,横向笔画多短促,书法笔势顺畅,加强了下行势态,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另如《元康六年太岁丙辰砖》,亦分两行格式与前者同,字数多达三十六字。书法则以横向取势为基本,与前者不同。再如《晋元康七年八月砖》,分两行,凡十六字,无行栏,书法笔势内敛,颇含有真书意味;其二主要表现在几块《建兴三年孙氏所造砖》上,这种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首先是字形横平;其次是点画瘦劲;再者是点画的起笔处常出现折笔以造成连贯势态。整体看去,在平匀中见悠扬的意趣。尤其是《八月壬戊朔日辛巳孙氏砖》,其上端文字“可久长”和下端文字“永未英(央)”隶书皆自由潇洒,笔画起笔处的折笔连贯趣味尤为强烈,“久”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连势为一笔,颇有行书意趣。点画以直折和圆转交互运用,并强调横画与捺画波磔的上翘形态,柔中带刚,可谓晋砖中不可多得的隶书佳作。

此文转自《书法世界》

,我认为隶书出自下层官吏之手,后经书者美化而成。秦汉时以竹简成册为书,竹简窄长,制作不易,为节省竹简,尽量多写字,所以改长篆体为扁隶,这是很自然的事。,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