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康熙皇帝的书法老师,用一个准确的预言拯救流放罪犯

《清史稿》记载,康熙十八年,许多地方遇到大旱,康熙皇帝要反省自己和国家策略,让大臣们畅所欲言。

当时大臣们正在讨论修改刑律,其中一条是把重罪的罪犯流放到乌喇。詹事府詹事沈荃认为,乌喇那个地方地处偏远,寒冷荒凉,冬季许多人畜会被冻死。把罪犯流放到那里,等于是把他处死,而他原本罪不至死,所以这一条应该修改。

康熙皇帝就问:这个和天旱有关系吗?沈荃说有关系,如果按照他的说法去做,三天之内必然下雨,否则自己愿意领罪。康熙皇帝接受他的建议,两天之后果然下雨了。康熙皇帝大喜,称之为“詹事雨”。

《西征随笔》的说法更有戏剧性,沈荃对康熙皇帝说:“三日不雨,臣愿受妄言之责。”康熙皇帝就修改了流放乌喇的一条,还把祈雨的祭坛撤掉,但命令沈荃第三天到午门等候结果。

到了第三天,天气依然晴朗,沈荃站在午门外的烈日之下,有人劝他趁早向皇帝谢罪,他不理会。康熙皇帝端坐在乾清门,午饭也不吃,就等着沈荃预言的大雨。到了下午,果然有一片乌云飘来,很快风雷大作,“骤雨盈尺”。

因为一场及时雨,康熙皇帝停止流放罪犯到乌喇的作法,但很快就恢复了。直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巡视宁古塔、乌喇等地,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像样的房屋和耕种的工具,关内的罪犯流放到这样的苦寒之地,很难捱过寒冷的秋冬季节,流放就等于是死刑。于是康熙皇帝心生悯恻,下令以后流放罪犯只到辽阳便可。

简单介绍一下沈荃,他是江南华亭人,顺治九年探花及第,做了翰林编修,以后到地方任职。文献中说他相貌普通,言谈委婉风流,做事很守规矩,见义必为,无所挠屈,为人处事很有古代士大夫的风范。

沈荃有一个特点,就是书法很好,以行书见长,上法元代赵孟頫,近学明代董其昌。

年轻的康熙皇帝要精研书法,召见沈荃,让他当面写一写不同的书体,大感满意,让他做了翰林侍讲,以后改为翰林侍读,做了康熙皇帝的老师。

沈荃在书法上给了康熙皇帝很多指点,指出他在笔法上的错误,帮助分析错误的根由。也因此,康熙皇帝在书法上少走了许多弯路,进步很快,笔下的字雍容俊雅。

据说,沈荃曾经把家藏的法帖拿给康熙皇帝看,康熙皇帝在卷首题写“落笔风云”四个字。还有一次,康熙皇帝装裱董其昌的一幅书法,自己做题跋,开了个头,后面由沈荃代笔书写。

康熙十三年,沈荃又做了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掌门人。康熙十六年升任詹事,成为皇太子的管家,以后升任礼部侍郎,康熙二十三年病逝。

沈荃一生做官,官职不低,但一直在清水衙门中任职,为官清廉,所以家中生活非常清贫,甚至“不能举火而食”。另一方面,家乡的亲朋常常到北京来投奔他,希望能得到一点接济,沈荃总是尽力满足他们,结果搞得自己特别累。康熙皇帝了解到这种情况,赐给他五百两银子,并赐谥号文恪。

沈荃有个儿子名叫沈宗敬,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来做了翰林编修,也和父亲当年一样入直南书房。沈宗敬的书法也不错,康熙皇帝看到他的字,又对李光地说起沈荃,说自己提笔写字时,经常会想起沈荃早年的提示。

在沈荃之外,康熙皇帝也得到过其他高手的指点,他认为“字学渊微”,既要下苦工夫,同时还与个人的学问、性情相关,所以不但自己勤于习字,也要求儿子们好好练习。

于左 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