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翁阁学的苦闷:诗文雅事应接不暇,但为官政绩平平愧对人民

翁方纲(一七三三—一八一八),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人(今属北京)。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广东、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后世称“翁覃溪”“翁阁学”。

清代翁方纲画像

翁方纲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金石学家,一生勤于著述,著作颇丰,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石洲诗话》《米海岳元遗山年谱》《苏诗补注》等传世。所存诗歌六千余首,题跋千余条,诗、文辑为《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复初斋诗集》七十卷,《复初斋集外诗》二十四卷,《复初斋集外文》四卷。

清 翁同龢 “苏斋”手札 上海图书馆藏

翁方纲曾在广东任职多年,虽然在外做官,但他的学术研究从未间断。在广东期间,他将自己寻访到的碑刻以及考订成果编为《粤东金石略》十二卷;诗和诗论编为《药洲集》八卷和《石洲诗话》八百余条。其他在山东、江西任的情况,也大多如此。

翁方纲始终重视自己的诗歌创作、整理和对金石的研究,完成了经学、金石学、诗学等众多学术著作,通过为人题跋他也得以过眼了数量可观的珍贵拓本;另一方面,频繁的参与或组织雅集、诗歌酬唱、寻访古迹和题跋活动也的确占用了他太多精力,让他焦虑。

翁方纲 隶书池上竹间七言联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在他看来,这有时是毫无意义的,反而让自己陷入麻烦和自责,在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中迷失。因此他曾经反省说:“又况拙诗已编至四十四卷,尚须删改,而金石诸考亦皆须次第收拾,然且为人日日题跋卷轴,应酬分心,毫无益于实得。又且嗜好搜罗碑刻,坐费光阴,每日必有公私酬接,无益耗神之务。清夜扪心,汗出浃背,闻誉日滋,而箴规日以少,韩子所谓「其不为君子而必于小人之归也」,昭昭矣。吾贤试为我计之,当如何?当如何?”在这段话中,翁方纲用了两个“当如何?”来表达他的焦虑和困惑。

翁方纲 天际乌云帖跋之二

情况确实如此,他在官场上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于政治事务也谈不上出色,仅仅是少有差池而已。而他真正着力去做的,是整理自己的文字,将其编订成册,再就是考订金石,研究学问。

翁方纲 隶书七言诗轴 河北省博物馆藏

当索求题跋者纷至沓来、公家和私人的应酬让其应接不暇时,他便陷入了一种道德的焦虑当中,害怕因为这些而影响学业,愧对世人的赞誉。这种焦虑并不是偶然的,他在五十岁生日时写下的一段话中也表达了类似的困扰:“方纲窃自念数年来学业不加进,而闻誉日与增。夫闻誉日增,则骄惰之心启;学不加进,则荒废之弊百出,而未之所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翁方纲几乎视学问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并经常自我反省在求学过程中的过失,害怕因此愧对人们对他日渐增多的赞誉。

翁方纲 宋拓王允本兰亭序跋 故宫博物院藏

这在乾嘉时期也许是一种风尚,大家相互砥砺,以一事不知为学者之耻。但在这之前,作为一个士人和官员,人们首先所希望看到的,是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情操与担当,是他“爱民如子”“敬德保民”的博大胸怀,这些在翁方纲身上似乎少有体现。

内容整编自:席乐、卢玉珊《嗜古之癖 淳厚雅逸——清翁方纲的生活、社交与书法》《荣宝斋》2019年9月刊,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