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初学:为什么一定要认真理解丁敬?

今天跟篆刻初学者认真聊一聊浙派宗师丁敬。

初学篆刻,只要稍稍读一点篆刻史,就一定会谈到浙派,因为浙派是中国篆刻史上发展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大流派,他在中国印坛风靡一个多世纪,现在篆刻界最有影响篆刻组织西泠印社,也基于“西泠八家”奠基的环境基础,现在西泠印社内还有一座丁敬拄杖高坐的坐像。

(西泠印社里的丁敬坐像)

今天要说的丁敬,是浙派的创始人。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等(我们罗列这些名家的名、字、号,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这些名号时,不至于搞不清楚),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我们看生卒年份,丁敬生于康熙年间,经雍正朝,至乾隆年故世,他活过了71岁(篆刻家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取得大成就的,都是长寿者,因为长寿,才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钻研艺术),丁敬一生雅好金石碑版,精于鉴别,家中极富收藏。后来因为学问出色,被举博学鸿词科,但他推辞不就,丁敬善书工画,而尤其以篆刻最为有名。

(丁敬画像)

对初来者来说,细细理解丁敬,其重要性有以下几条:

一、理解丁敬的印风渊源,浙派并非只是简单的切刀刀法
丁敬的篆刻风格渊源有两个:

一个是篆法,承接“四凤派”而来,以复古为宗,印中文字,以缪篆为主,这实际上还是汉印的底子,汉印的“个中见全、平中求齐、乱中见整、熟中见生、寓巧于拙”在浙派印(特别是在丁敬的印中)体现的极为充分,所以后世称“浙派印”实际是“有个性的汉印”。

(丁敬“王德溥印”及边款)

理解了丁敬(浙派)这一点,对于篆刻初学者来说,要明白篆刻艺术万变不离其宗,“印宗秦汉”是篆刻学习的正道,乍一初学,最重要的坚定以秦汉印打底的信心,脑子里有300-500方秦汉印为底子,再复杂的作品都能找到入手之处了。就好比学唐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汉印实物)

真正理解了丁敬(浙派),初学者最初上手而又暂不知如何入手时,就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把汉印临起来;如果能有机会见到汉印的实物,一定要认认真真把玩;条件差一点的,没有实物,遇到品相好点的图片,也要认认真真观察体会。

(印面与印蜕)

第二点说丁敬(浙派)的刀法,渊源于明代朱简的切刀刀法。即以“碎切徐进”为刀法完成线条,切刀没有长刀程,每一个施刀动作都相对较短,理解了切刀“积点成线”的原理,更利于初学者在篆刻学习中学会对线型、线质的控制与塑造。

(拍卖130多万的“容大”一印实物)

理解了丁敬(浙派)的刀法渊源,对于初学者的意义在于借此更容易理解长程冲刀自有冲刀的挺劲魅力也可以体现在短线条上,因为长线条是延长了的短线条。切刀“积点成线”的涩感与长程冲刀的畅感放在一起对比认识,也更容易理解刀法的细节,亦更容易理解刀法学习除了长期练习,别无其他门径和方法,只有把刀法练习到让人惊叹的纯熟,才算掌握了刀法,而刀法最终的境界也是不拘冲切。而长期的刀法练习,最初不妨从切刀开始着手。这就好比练书法,一横一竖的长线条练习,最开始可以从练习短线条开始。

(冲、切刀法的差异)

二、丁敬崇古又不泥古的创新辩证思维

丁敬创立的浙派印风被称为“有个性的汉印”,但他并不是单纯的汉印。要理解丁敬,可以从他的《论印绝句》十二首开始,其中前二首极为有名,值得细说:

(丁敬“文章有神交有道”)

第一首:《说文》篆刻自分驰,嵬琐纷纶炫所知。解得汉人成印处,当知吾语了非私。其实这是说的字法篆法,学习篆刻当然要先识篆(一定要记住),识篆当然必须从《说文》开始,但《说文》是文字学的经典,篆刻是艺术,艺术有艺术的规则和原理,在篆刻用字之中,《说文》并不是唯一经典,也不是最高准则。他举例说汉印就不用《说文》里的篆法,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明白,汉印里用的文字,是缪篆,它本身就与《说文》小篆不同。

(《说文解字》书影)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了这首诗,实际上就理解了不同印式的不同入印文字,刻汉白文与汉朱文用的是缪篆,刻古玺印式用的是战国文字,刻元朱文用的是小篆,这是基本原理,理解丁敬要更进一步活学活用,认识到这些规矩也并不是铁定的死规矩,能在规矩里学会变通,能在旧模式之下有所创新。

(《汉印文字徵》的内页)

第二首: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又作自注:吾子房议论不足守)。吾子房就是吾衍,《三十五举》的作者。这首诗实际是上一首的否定之否定,上一首说《说文》不是唯一原则,汉印就不用《说文》文字,这一首又说,六朝唐宋的精彩,并没有墨守汉印字法。

在丁敬的眼里,篆刻艺术创作要有独立思考精神,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从那些前人未能发现的地方去探求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在艺术旨意上要勇于摆脱前人的创作局限,发挥自我的艺术个性,敢于“思离群”。

(丁敬款的一方印)

对于初学者的意义是:学丁敬,要先入规矩,但又不能困于规矩。规矩既见于秦汉古印,也存在于近古的印作,初学者要学会博学旁收,注重消化吸收。

(丁敬“岭上白云”及边款)

既要入古,又要出古,这是“一对儿”矛盾,初学者常有的疑问是:“入古”多久才算足够,“出古”又向何处出?其实,当真心学古,“出古”的临界点到了,自然就找到了“出古”之路,初学者要紧的是记下一句:“不停学,不停刻,好作品自然就会选择我们的刀!”

(【老李刻堂】之339,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艺多不压身,修身养性,传家立命的技艺可以学学。,学为通用,无派最好。,受益!~谢谢论述[祈祷][祈祷][祈祷],说的很中肯。受益了,谢谢。,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