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拈笔墨亦萧然——杨维桢的行草书

图片[1]-戏拈笔墨亦萧然——杨维桢的行草书-好字无忧

杨维桢

梦游海棠诗卷 局部 纸本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元初,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力争矫正南宋书法流弊,书家们对赵书趋之若鹜,书法风格趋向于单一化。这种局面一直到元末才得以扭转。杨维桢就是这一时期的书家之一。他的书法曾得到这样的评价:“老子(杨维桢)风流似米颠,戏拈笔墨亦萧然。高情不逐时人好,何处当令识者传。”杨维桢正是在不拘一格的笔墨挥运当中,体现出他不流于俗规,敢于表达自我独特性的艺术追求。

书法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必然要反映书家的情绪并体现出作者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实际上是书家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的变化、书法艺术自身的流变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杨维桢的书法风格的形成也主要有以下成因。

坎坷不平的人生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杨维桢出生在浙江诸暨枫桥一个仕宦之家。他幼年聪明好学,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青年时代在村旁铁崖山上的“万卷楼”内专心攻读,饭食皆用辘轳传送,这样持续五年,打下了扎实的学业根基。

泰定四年(1327), 杨维桢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天台县尹兼劝农事。杨维桢为官清廉,多次与黠吏不合,在从政的道路上失望至极。元亡后,朱元璋召他到南京修礼乐书,用安车隆重迎接,他留一百十日,纂定叙例,即求归。朱元璋仍用安车隆重送还,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

杨维桢

钱谱草书册 局部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维桢50多岁后,浪迹山水,沉溺于诗酒声色,这在明瞿佑的《归田诗话》中有充分记载。从满怀理想的能吏到耽好声色的风流浪子, 杨维桢后半生的生活转向,将他从理想的生活故道中抛掷了出来,他的内心陷入极度的矛盾痛苦之中。这种曲折而独特的生活际遇,又有意无意折射于他的书法当中。清伍元华说得好:“常人但知其因不平而寓意于诗,不知其寄情于字” 。

动乱多变的时代

元朝立国后,蒙古统治者面对庞大的疆域及富庶的中原,内心是恐慌的,他们只能用武力来压服,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们尚武轻文,汉族文人登第者也往往不得重用。杨维桢的遭遇就是如此,他以进士拜官,但只能担任县丞、四务提举之类的下级官员。

实际上,在后至元六年(1340)元统治者恢复科举前后,天下已烽烟四起了。民族压迫,旱涝大作,瘟疫流行,盗贼四起等等,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杨维桢

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杨维桢从钱清场盐司令丁艰后,十年不调,大部分时间在钱塘和东吴度过。在东吴,杨维桢有时为富家子弟授课,有时为诗文评点主考。在玉山草堂,以杨氏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张扬个性、求新求异的东吴作家群体。这种求新求异的思潮反过来又激发了杨维桢的书法创作热情。元末东吴,也是文人画的中心重镇,黄公望、倪瓒、王蒙均生活在那里,杨维桢与他们交往频频。文人画崇尚的是写意抒情,黄公望雄伟简远的画风和倪瓒秀峭新雅的画格,也影响着杨维桢的书法创作,使他的书法别具画意,有时沉郁迫切,有时又劲拔清丽。

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改变杨维桢对世事的关心,他的匡时济世之心仍不泯灭。于是,心中无法释放的块垒,一吐为诗文,为书法,酒酣以往,笔墨横飞。他那种点画狼籍,字形歪斜,矫杰横发的写法,透露出的是一种勃郁沉痛的不平之气。而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乱世气” 在杨维桢书法中的反映。

图片[2]-戏拈笔墨亦萧然——杨维桢的行草书-好字无忧

杨维桢

元夕与妇饮 局部 纸本

王季迁旧藏

重“自我”、尚“情性”的思想

杨维桢青年时代游学四明,受朱熹后学的佼佼者黄震治学风格的影响,思想解放,不守一家,折衷诸儒。杨维桢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提出“自然” 的理论,写过一篇<自然铭>,主张每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各遵其志,在社会价值判断上,并无高低尊卑之分。这种理论,无疑对重礼法的儒家是一种冲击、反叛。

杨维桢

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书法发展的自身流变

中国书法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南宋末至元初,赵孟頫针对南宋以来书法日益单薄的颓衰书风,敏锐地感受到书法要变。他首先举起复古主义的大旗,身体力行,取法晋唐,力追二王,创造了温润典雅、流美飘逸的“赵体” 风格。“赵体”的出现,矫正了南宋后尚意书风的末流所带来的偏失,使二王法度一度被疏远以后又被人们重视而尊崇,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但元末形成了举世皆学赵的局面,赵字的不足面更加被放大,书风日趋甜熟、平庸和千篇一律。杨维桢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异军突起,创造故作横斜扭曲、拗劲奇崛、乱头粗服的“乱世气”书法。这种书法,既是动乱社会人们心理不安和矛盾的一种折射,更是对赵孟頫以来甜熟、平庸书风的针砭和批判。

杨维桢

钱谱草书册 局部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维桢的书法,不是任意而为,而是立足于传统的。《题黄公望九珠峰翠图》是杨维桢55岁左右写的较规整的行书作品,从此幅作品看,他用笔的基础还是二王家法 , 绞转牵丝 , 用笔豪迈而肯定,爽爽有晋人风韵。从他留传下来唯一的楷书《周上卿墓志铭》中,我们可看出,他汲取了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用笔,有六朝墓志遗意,捺及弯钩斩钉截铁、刚健有力,字字峻峭险劲,挺拔谨严,古朴有致。可以说,正因为杨维桢有很深厚的传统功夫,再加超凡的才识,才能逆赵孟頫书法而上,另辟蹊径而独树一帜,振兴元代书坛。

图片[3]-戏拈笔墨亦萧然——杨维桢的行草书-好字无忧

杨维桢

题邹复雷春消息图卷 局部 纸本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杨维桢的书法个性是多种“合力” 而形成的,它也给明清时期主表现、重个性的书法家开导了先河。他的书法或许无法当成楷模来学,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主要也是风格意义上的。但明以后的诸多书家,如徐渭、祝枝山、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甚至扬州八怪等,也的确都和杨维桢一样,创造了独具个性的书法风格,在中国书法的星空上熠熠发光,也给后世书家标举了一种新的审美理想。

图片[4]-戏拈笔墨亦萧然——杨维桢的行草书-好字无忧

杨维桢

张氏通波阡表 局部 纸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注:文中部分文字摘自杨尔《杨维桢书法个性成因探析》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cmlwf@126.com

,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