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

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
作者  肖文飞 (博士)
八大山人 《游鱼图》
有天晚上,我读博期间的舍友,现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的周博兄给我打电话,老肖,您说说九宫格、米字格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愣了愣,没有回答上来,因为我压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九宫格和米字格,不就是辅助我们掌握结构的两种格式吗,有什么好深究的?!

事后,我想了想,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历史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格式而没有出现其他的格式(后来出现的回宫格只是这二者的综合)?
在大家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背后,究竟包含着中国书法字形结构演变怎样的奥秘?
周博兄从事字体设计研究,学问做得很好,他对这个很敏感!
图片[1]-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周博《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内页

学问就是从对常识的追问开始的!
好了,回归正题,我们来见识一下九宫格和米字格。


九宫格和米字格
很平常,没什么特别的啊!
但是,当把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九成宫》里面的字分别装进九宫格和米字格后,我们发现,问题来了!
颜真卿的字放在九宫格里非常贴切,但是放在米字格里,却感觉不太匹配。
分别放在九宫格和米字格里的颜体
欧阳询的字放在九宫格里面,基本失效,左右两边的格子差不多都是空的;但是放在米字格里面,却是再贴切不过,包括那个中心聚拢点,正好就对应着欧字中宫收紧的那个地方。

分别放在九宫格和米字格里的欧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差别?
说来话就长了,得从书法史楷书结构的演变说起。 先来普及两个概念,“平画宽结”和“斜画紧结”。

所谓的“ 平画宽结”,是隶书的一个结构特征。以《西狭颂》的“古”为例,它的横画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线,即使中间有起伏,但是如果给横画最低点画一根线,它还是处于同一水平线,这就是“平”。


平画宽结(以《西狭颂》“古”为例)

宽怎么理解?隶书的结构,左右开张,横向发展,取一种扁宽的态势,这就是“宽”。
横画处于水平,然后结构处于扁宽的左右开张之势,合起来,我们就叫它为“平画宽结”。
斜画紧结”又是什么鬼?
以欧阳询《九成宫》的“蒸”字为例,它的横画往右上斜,呈现左低右高的态势,这就是所谓的“斜”。


斜画紧结(以欧阳询“蒸”为例)

那么它整个的字形呢?从隶书的扁宽往狭长的方向发展,而且整个字的结构,开始往中心聚拢,即中宫收紧。我们再回到这个“蒸”字,草字头上面长下面短,左右两边长,中间短,中间的撇跟捺是往左下右下开张伸展,下面的四点,渐变散开,整个字呈由中心往四周辐射散开的态势。此谓“紧”。
这种结构,我们就叫它“斜画紧结”。
从隶书过度到楷书,经历了“平画宽结”、“平画紧结”、“斜画宽结”、“斜画紧结”的不同阶段,演变并非直线,中间也有反复交错。
看似简单的过程,跨度却有几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对于个体生命,却非常漫长,是很多代人不断积累的结果。
再来探讨一下“古意”。
“古”从何来? 简而言之,源于与以前时代的联系。 与前代联系越紧密,则越有古意。 比如诗歌,在风格上越靠近《诗经》,则越有古意。
书法上也是如此。用笔暂且不表,今天主要说结构。
在结构上,楷书与汉隶的联系越紧密,也即越靠近汉隶平画宽结的体势,则越有古意。
关于楷书体势的演变,刘涛先生在《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有详细论述,张鹏先生也有《楷书结构体势的演变》专文论述。
这里我做一些搬砖工作。
来看看楷书平画宽结的隶书渊源。
《莱子侯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横画平直,外框都很整齐,四角的力量平均,没有明显的中心聚拢点,虽然抹掉了蚕头燕尾的典型特征,但它还属于隶书。由于长横平直,显出平宽的格局。
《莱子侯刻石》 东汉16年

图片[2]-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 63年

这个就是楷书的源头。

平画宽结
再看萌芽时期的楷书,它是什么特征呢?最核心的——笔画的去隶书化,就是把蚕头燕尾隶书这一典型特征泯灭掉,而结构的变化相对滞后,延续的还是汉代隶书的平画宽结体式。
《谷朗碑》,已经是典型的楷书起笔,但结体保留了汉隶的平宽,古意盎然。

《谷朗碑》三国吴 272年

《高丽好大王碑》、《泰山金刚经》,同样也保留了隶书平宽的态势,且字内空间撑得很开,磅礴大气,非常高古。
《高丽好大王碑》东晋 414年


《泰山金刚经》南北朝

《高盛碑》,还有一些写经体也是这类体势。
图片[3]-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高盛碑》 东魏 536年

20世纪初新疆出土写经残纸

平画紧结
接下来看平画紧结:结构上开始往中心聚拢,出现有意识的笔画错落,开始伸胳膊伸腿了,但横画还基本保持平直,隶书的痕迹还是比较重。
如《沮渠封戴木表》、《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出土的楼兰习字残纸等。
《沮渠封戴木表》 北凉

《沮渠安周造佛寺碑》 北凉 445年

图片[4]-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楼兰习字残纸

斜画宽结
斜画宽结,开始走向楷书的自觉。特点是横画普通开始左低右高,体式横宽上扬,笔画呢,开始逐渐脱离隶书的痕迹而走向成熟。
斜画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楷书体式平直的倾向,使楷书在去隶书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宽,可以说是成为楷书与隶书联系的最后一个纽带。
典型的如钟繇的《贺捷表》,已经有横画往右上倾斜的特征,但字内结构还是比较宽博,没有明显的中心聚拢点,有古意。
图片[5]-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钟繇《贺捷表》东汉 219年

类似的还有《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等。

《爨龙颜碑》 南朝刘宋 458年


《刘怀民墓志》 南朝刘宋 464年

斜画紧结

接下来是斜画紧结,是脱尽隶意的、比较典型成熟的楷书结构体式。
用笔上脱尽隶书的遗意,结构上,将横向的笔画变短,纵向的笔画引长。
也就说它开始从隶书左右横向的开张,转到纵向的拉长,横宽变纵敛,变宽博疏朗为紧结交错。
比如王羲之的《乐毅论》,北魏的《元桢墓志》、《始平公造像》、《张猛龙》等等,都属于此种体势。

王羲之《乐毅论》


《始平公造像》 北魏 498年

《元桢墓志》 北魏 496年

《张猛龙碑》北魏 522年

唐代楷书高度成熟之后,在帖学流行的一千年里,由于缺少隶书魏碑等其他书体的滋养冲击,楷书的继承和创新都是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进行,尤其是在结构方面,斜画紧结几乎一统天下,楷书式微与此大有关系。
搬砖活动到此结束!
总结一下,从隶书演变到楷书,结构上总体经历了从平到斜、从宽到紧、从横到纵的变化,而字的重心也开始从低到高,完成了从“古”到“今”、从“拙”到“秀”的转换。 (关于拙与秀,有机会另开话题掰呼。)
比较一下《谷朗碑》的“其”和欧阳询的“其”,《好大王碑》的 “家”和柳公权的“家”,《泰山金刚经》里的“菩萨”和赵孟頫所写的 “菩萨”。
唐前唐后,“古”与“今”、“拙”与“秀”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谷朗碑》的“其”(左)与欧阳询的“其”(右)
《好大王碑》的“家”(左)与柳公权的“家”(右)
《泰山金刚经》的“菩萨”(左)与赵孟頫的“菩萨”(右)
所以从审美风格上来说,总体上,唐以前,是偏于男性的艺术;唐以后,是偏于女性的艺术!
重新回到九宫格和米字格。
二者虽然是简单的两种习字格式,却对应了书法当中两种非常重要的结字方式。
九宫格横平竖直,均匀布局,没有明显的中心收拢点,对应着平画宽结,更靠近唐以前的结构,承接着隶书的传统,宽博有古意,体现的是一种“古质”。
颜真卿的字继承了汉隶的结构传统,趋于平宽,取方整之势,而且重心下坠,偏拙,所以与九宫格非常匹配。

分别放在九宫格和米字格里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的“颜”


分别放在九宫格和米字格里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的“监”
米字格出现斜线,有明显的中心聚拢点,对应着斜画紧结,开启的是唐以后的书法结构,体现的是一种“今妍”。
欧阳询的字,斜画紧结,取狭长之势,而且重心上移,偏秀,与米字格再合适不过!
分别放在九宫格和米字格里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气”



分别放在九宫格和米字格里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武”
所以,把颜真卿装进米字格,把欧阳询装进九宫格,那就是典型的拉郎配了!
颜真卿与欧阳询,一个承前,一个启后,虽同处唐代,同样有着“古”与“今”的差别!

图片[6]-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局部)

图片[7]-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当然,“古”与“今”,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也是相对的。

我们看王羲之的楷书,有斜画紧结的趋势,但与后来如欧阳询这类典型斜画紧结的楷书相比,还是有不少距离,也就是说,王羲之楷书平宽趋势的特征还是相对明显,所以相对于欧阳询,王羲之还是“古”。
我们可以把对比的时间段再拉近点,比如把王羲之与王献之相比,那么王羲之“古”,王献之“今”;如果把王羲之与钟繇相比,钟繇 “古”,而王羲之又是“今”了。
比较一下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钟重心低,横画较平,字形方扁;王羲之,重心开始抬高,横划右上斜超过钟繇,字形开始拉长;到王献之,重心更高,横划更斜,字形更狭长。
所以,钟、大王、小王,“古”、“今”之别是非常明显的。
图片[8]-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钟繇《宣示表》(局部)

图片[9]-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局部)
钟繇(右)、王羲之(中)、王献之(左)比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钟繇小楷的原因,高古!
“古”与“今”、“拙”与“秀”代表着不同的审美趣味。
风格不做高下判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学术背景,导致了审美趣味的差异,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性作出判断选择。
但是,当对风格作出判断选择之后,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选择与之匹配的结构形式。
比如说,有很多人喜欢钟繇小楷。 为什么喜欢? 不知道,我就是喜欢! 这就属于撞大运了。
当你明白了背后的道理,有意识地去主动追求,成功的概率要比撞大运大得多得多!

这也正应了杖藜书院的教学理念——“学书循理,回归常识”。


有插播广告之嫌,就此打住!

在结构方面,唐以后,斜画紧结几乎一统天下,但还是有少数天才式人物,能穿透唐楷这座高峰的云雾,直入唐以前书法的堂奥,得平、得宽,或二者兼具,比如,王宠、黄道周、八大山人、伊秉绶、傅山等。
王宠  庄子《逍遥游》局部
图片[10]-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黄道周 《孝经》(局部)

八大山人-行草题鱼图轴

傅山 《心经》(局部)
图片[11]-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伊秉绶 临古四条屏
在前人对书法源流清晰梳理的前提之下,以及在大量拥有书法资料的基础上,当代书法人对唐以前平宽结构也有主动追求,从而拉开了与时人的距离,呈现一种难得的古意,如中青年一代的曾翔、刘彦湖、何国门等。
图片[12]-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曾翔 普济《五灯会元》 23cm X 27cm  2018年

图片[13]-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刘彦湖 《乐寿永康》
图片[14]-古今之辨 ——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好字无忧
何国门《题鲍贤伦摩崖拓片 · 田园》136.5cmx68.5cm 2018年
平、宽、横与斜、紧、纵 ,六字道尽了中国书法结构的奥秘!
此后,所有的结构变化只不过都是在其中打转转而已!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