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 | 在书法史的长征路上,我们都是过路人

我们尊敬古人,

也不迷信古人。

在漫长的书法史的长征路上,

我们都是过路人,

或是筑路工人。

——沙孟海

沙孟海先生在塘溪沙村村口的大樟树下。

“我爱祖国各地各乡,更多爱所生长的故乡。”这是当代书坛泰斗、著名学者,现代书法高等教育先驱沙孟海1984年冬书写的条幅。在浑厚的笔墨中,流露出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深情。

沙孟海,1900年6月11日出生于塘溪镇沙村,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史学、考古学、金石文字学等领域研究,在书法、篆刻等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是浙江省文物考古事业奠基人,生前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等职。

沙老大半生漂泊在外,但始终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在他心中,故乡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故乡。

沙孟海年轻时就离开故乡,长年漂泊在外,很少回家。特别是中年以后,定居杭州。但他始终心系故乡的人和事,故乡人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力而为。如1928年夏,他无意中看到一份《各地嫌疑分子名册》,发现故乡沙村很多农会骨干名字都赫然其中,他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随即将名册中几十个人的名字默记下来,托亲信回乡转告,使得名册里的农会骨干及时外出躲藏。几天后,反动派来沙村抓捕时扑了一个空,仅抓到了一个叫沙阿品的农会积极分子。沙阿品被抓后,他80岁老母痛不欲生,为此,沙孟海又托请好友朱赞卿大律师为其打官司,甚至亲自拟写辩护书,为沙阿品讨回公道。1939年,宁波文化教育界名人杨霁园先生蒙屈被软禁在古林,远在重庆的沙孟海闻知此事后,在无人请托的情况下,立即动用人脉设法营救。

在沙孟海一些书法佳作中,往往可见钤有“家在赤堇山麓”“赤堇沙氏”“于越濒海之民”三方自刻的常用印,其中赤堇就是指故乡沙村所在的堇山。沙村曾一度隶属于大咸乡,大咸乡含今天的塘溪、咸祥、瞻岐,濒海。显然,这几方印都带有明显的沙老故乡地理标记。巧的是,这三方印都刻于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沙老步入花甲之年。回望沙孟海的人生轨迹,他或为生计奔波,或为战事所迫,辗转多城。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便再次回到杭州工作居住。10年后,他被任命为省博物馆历史部副主任、省文物收购鉴定组组长等职。因为工作和家庭的需要,自感无法回乡,晚年也要住在杭州了,相继刻这三方印,以此来深寓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特别是当时他一连收到周采泉、朱芝篆等乡友赠送的大松石,这是产自他故乡大咸乡的印石,想必这小小的印石,更激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其中一方就刻了“家在赤堇山麓”印。后来,他还曾为产石的家乡题写了“大松石”三个字。

竭尽全力 助力故乡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沙老被推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等职,名满天下,全国各地以至海内外请他作书的单位和个人门庭若市,沙老曾自嘲“逢人皆债主,无地置闲身”,但他毕竟已是80多岁老人了,年高多病,加之工作繁忙,不得不由组织出面,在其家门口贴上了谢客告示。但对于故乡来人,乡音就成了特别通行证。1982年初,东吴镇天童扇厂想在扇面上印上沙老的书法,以提高扇子销量,便慕名登门索求。虽然是陌生人,但沙老一听来自故乡,不仅笑颜相迎,知道来意后,特意以王安石《天童寺》七言绝句中“青山捧出梵王宫”七字创作了一幅扇面书法。也正因为故乡人在沙家有着特殊的礼遇,从市、县政府部门到村礼堂,从文化传媒单位到当时众多的出版物,从景区寺院到文物古迹,沙老墨迹在故乡随处可见,宁波电视台、鄞县电视台、鄞县人民大会堂、鄞县人民医院、鄞县工人文化宫、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岐西村大会堂、洪岙大会堂、鄞县咸祥镇中学、塘溪中学、鄞县文求小学等单位标牌名称,都曾出自沙老之手。阿育王寺、天童寺、七塔寺、东钱湖岳鄂王庙、王安石纪念馆、花桐殿、宁波工人运动纪念馆、童氏宗祠、童第周故居、凤凰大桥都有沙老的书迹。而沙老为题写甬港饭店名的轶事,更让老鄞县人传颂至今,甬港饭店是当时鄞县,乃至全市最资深的涉外星级酒店之一,沙老为题写这个名称,在饭店里写了20多遍,直到满意为止,扔掉的题字铺满了整个房间,可见沙老对艺术的严谨和对故乡的深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法价格虽远不如今天高,但也有润笔费一说,而沙老的润笔费则一概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代为收取,他为故乡写字,则都是免费书写。省书协代收的经费设立“沙孟海基金”,用于发展书法事业。因此,沙老生活其实并不宽裕,但他还是尽己所能,为故乡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孟海就和兄弟协商,把故居旁的堂屋捐赠给村农会使用。1983年,沙孟海又召集家庭会议,与四弟史永等人一起商定将沙村的旧居捐赠给县政府。这也使得县政府决定辟为沙文求烈士故居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区较早建立的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沙村小学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原在沙氏宗祠内,1988年,为纪念沙孟海二弟沙文求烈士,将沙村小学改名为文求小学。1989年,新建教学楼,沙老不仅应邀为小学题写校名,而且捐款一万元。当得知学校建造费用仍有缺口时,又再次捐款一万元。塘溪中学的校名是由沙老所题,沙老还特意为学校师生写赠“求是”两字。而且,1988年4月,沙老曾将所藏的186册线装古籍捐赠给故乡的鄞县塘溪中学。

沙老擅长书法艺术,对故乡的文化事业发展自然尤为支持。1984年春节期间,鄞县文化局决定汇集国内鄞县籍书画家作品,举办一次鄞县书画展览。沙老出任五大顾问之首,不仅为展览题写展名,而且特意创作了二幅书法佳作,提供了沙文汉画作、陈修良书法等数幅极为珍贵的书画作品。在沙老的感召下,汇集了沙孟海、朱复戡、刘苇、陈秋草、全山石、沙耆等许多著名鄞县籍书画家的鄞县书画展览盛大开幕,展出了一百余位作者二百多件作品,整体质量之高,不仅史无前例,至今历年市、区级书画展览也没能超越。1986年,沙孟海、沙更世父子书画展在杭州盛大开幕,次年6月,受故乡人民邀请,此展在鄞县人民大会堂再次举办,其中一幅被视为沙老精品中的精品的2米见方大草书“龙”字也带到了故乡,他气势磅礴、苍劲雄浑的书法让故乡年轻书画家们受益良多。

1989年,县领导在考察中受到启发,提出建一个收藏沙老作品的馆所,虽然沙老不主张以个人名义建馆所,但为了表示对故乡的支持,他特意挑选了一批自己的代表作品捐赠故乡,曾写过草书“龙”字的砚台和大笔等一直伴随他的文房用品也一并捐献。还特意新创作了一幅《王安石经游记》,并出资请金石镌刻名家刻石后赠送故乡。在沙老的大力支持下,1992年春,沙孟海书学院顺利建成开放,鄞县人民为表彰沙老对故乡建设作出的贡献,授予他“鄞县荣誉公民”的称号,颁发奖金60万元,但沙老当即就把全部奖金捐赠给故乡,用于发展文化事业。

耄耋之年 五回故乡

改革开放后,沙孟海已年近八旬,对故乡的思念促使他一次次踏上回乡之路。自1982年沙老第一次回宁波至1992年去世,先后5次重返故土。

沙孟海先生回故居。

1982年3月11日,沙老为了给正在编纂的《中国书法史图录》添加资料图片,决定到天一阁查阅资料。这即是沙老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回到故乡,也是他阔别故乡十余年后再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其间参观了修复后的浙东名刹阿育王寺和天童寺。

1983年10月,秋高气爽,沙孟海在四弟史永及其夫人汪菊影女士,二弟沙文求烈士的夫人王弥女士,沙老长子沙展世、二弟外孙沙克一起陪同下,再一次回到故乡。如果说沙老第一次回故乡是因为工作关系,第二次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回乡之旅。到宁波的第二天,沙老一行便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塘溪沙村。在沙村村口的大樟树下,老人难掩对故乡的眷恋,俯身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随手放进上衣口袋中。还特意脱下帽子,请随行人员以大樟树为背景拍了照片。就在这一次,他在老屋的后墙上找到了20岁时所刻的“养云”两字青砖,去了曾经二弟沙文求闹革命的沙氏宗祠、三弟沙文汉经常宣讲革命道理的圆柏树下,以及二个弟弟发动过罗浦暴动的象山港畔,见景思亲,追忆往事。而且还在村民的帮助下,到黄公岭祭扫父母墓地。

此后沙老几次计划回乡,都因工作繁忙,或生病住院耽搁,直至1989年10月18日,沙老在四弟和四子沙匡世等人陪同下才又一次成行。已是90岁高龄的沙老不仅又回到塘溪沙村老宅,又一次到象山港畔,而且又一次来到他父母的墓前凭吊,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祭扫父母墓地。离开故乡前,沙老还在族孙沙子文等陪同下,专程去了塘溪中学。

1991年10月3日,沙孟海书学院筹建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着,受县政府邀请,沙老在家人陪同下又一次来到故乡,此行他去了正在建设中的沙孟海书学院,又坐船畅游东钱湖,并且接受了鄞县电视台的专访,他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当年如何经过东钱湖到宁波的情形,并且讲述了自己考证“鄞”字说的前后经过,让在场的人无一不感受到沙老对故乡的深情和渊博的学识。

印章边款。

1992年4月24日,已是93岁的沙老在亲属的陪同下来故乡准备参加沙孟海书学院开院仪式。次日,沙老在相关市、县领导等陪同下来到沙孟海书学院,在书学院二楼专为其设置的工作室落座后,经提议,题写了“吴江鄞县情同手足”八字,以庆贺鄞县友好县江苏吴江撤县设市。又为书学院题写“万柳园”三字,谁也没想到,他在故乡所题写的“万柳园”三字竟成为他的封笔之作,而此行也成为他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叶落归根 魂归故乡

沙老祖辈和父母都安葬在塘溪沙村,其二弟沙文求烈士葬于广州红花岗,但在故乡也建有其衣冠冢,沙老在晚年与家人谈及后事时,也曾流露出百年后叶落归根的意愿。1992年10月10日,沙老在杭州谢世,而此时,沙孟海书学院已经建成开放,故乡人民期盼将沙老安葬于书学院旁的小山上,让沙老回到他所热爱的故乡。书学院西侧的小山精心打造成了一处陵园,称为砚镜台,拾阶登上象征沙老年寿的93级台阶,山上南端为一座翰墨亭,自南向北,依次经过象征书册、砚台的景观雕塑,北端是一面由彩色石块拼接的矮墙,其中三块彩石并列凸出,分别摹刻着沙老的“赤堇沙氏”“家在赤堇山麓”“于越濒海之民”三方常用印。矮墙前有一个朱红色的方形石柱,正面是著名书法家、佛学家、西泠印社继任社长赵朴初题写的“沙孟海先生安葬于此”。墓地的设计处处彰显着沙老作为一个学者和书法家的特征,以及其心系故乡的情怀。漂泊了大半生的沙老终于魂回故里。可以告慰沙老的是:在鄞县政府的精心筹备下,1993年沙孟海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轰动北京城和书法界。为促进海峡两岸统一,1996年沙孟海书法展览赴台湾展出。沙孟海书学院经常性举行沙老纪念活动和全国性书学交流活动,在弘扬沙老书法艺术道路上一路前行,成绩斐然。2013年5月,“中国书法之乡”花落鄞州区。当今,鄞州发展日新月异,沙老地下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

来源 | 鄞响客户端作者 | 李本侹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END

2020年1月出品

添请加书艺公社小艺微信,

,确实很美,刚柔相济,沙老之字不可学。而其学问可学。其字,未入正途,受吴昌硕影响而走偏,终不能入正宗之室。,恕我眼低,这是书法吗,尊重古人没错,但应信服古人,也可以说迷信古人。今人主要是传承,可以创新但无法超越,大师!,世无英雄,隧使庶子成名[抓狂][抓狂][舔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