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回眸——沈尹默

沈尹默是二十世纪著名书法家、学者、教育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是二十世纪帖学书法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帖学笔法的传承与诠释,形成了《执笔五字法》《书法论》《二王法书管窥》等经典书学理论成果。沈尹默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基于此,本期“世纪回眸”特推出沈尹默专题,配发沈尹默嫡孙沈长庆的回忆文章等,以立体展现沈尹默生平、交游、书法艺术及书学理论成就等相关问题,以飨读者。

沈尹默的三位书友

沈长庆

我的祖父沈尹默一生朋友无数,其中于右任、刘季平、陈独秀性格刚烈,与沈尹默的平和宁静的性格迥然不同,但沈尹默和他们交往密切,而于右任更是他朋友中无出其右者。

沈尹默和于右任的交往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最为热烈,以致最近回国访问的于右任之子于中令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是啊,那时大家来往很多,除沈老外,还有陈大齐、郭沫若、章行严……”

沈尹默 行书欧阳修诗话横幅 沈尹默家属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沈尹默 行书自作诗稿 徐建恒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沈尹默的祖籍浙江湖州竹墩,幼年却是在陕南汉阴度过的,五岁上学,发蒙的李老师是一位年过七十的不第秀才,爱好诗歌,他命学生作菊花诗,据沈尹默后来讲:“你想,让一个才念了几句‘人之初’的顽童咏菊,是不是在开玩笑吗?结果,老师替我作了一首了事。”成年后,沈尹默不仅以诗词见长,书法亦达到很高水平。在沈尹默就任河北省教育厅长的记者招待会上,曾有一位记者问:“沈厅长,您是个大书法家,您的书法在当代是‘中国第一’,今后对学校的书法教育将会掀起一个高潮吧?”沈尹默笑着答道:“如果你们认为我的书法现在是‘中国第一’,那我应该说是‘天下第一’了。”于右任则以整理“标准草书”千字文著称于世。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北于”是指陕西人于右任,“南沈”则是浙江人沈尹默。北人于右任确实是出生在陕西三原,祖籍陕西泾阳,是名副其实的北人。而“南人”沈尹默其实出生在陕西汉阴,是带引号的“南人”。两人在大学任教的经历则是“南辕北辙”。北人于右任在南方的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而“南人”沈尹默不到三十岁就做上北京大学的教授。于右任入门时崇而拜之的赵孟頫与沈尹默同为浙江吴兴人,沈尹默在受到陈独秀的批评后,以临写北碑铸就厚重的古拙之风;于右任初入赵门之后,同样改攻北碑,并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将魏晋笔意融入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沈尹默近五十岁时,才致力于行书,形成古劲秀逸的书风,曾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的徐平羽称沈尹默的书法“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沈尹默 隶书七言联 沈尹默家属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人曰嘉辞高仲武 春山新本郭河阳

两位同时代的书法家没有因为并列至尊,而互相贬损、攻讦;相反,他们相惜相敬,推崇至心。无论是笔法还是性格,波澜壮阔的于右任和蕴润多姿的沈尹默相映生辉,若以唐宋古文的“韩潮苏海”一喻,可谓之民国书坛的“于潮沈海”。于右任为推崇钟王法帖的书学观念,送给沈尹默一本王世镗写的《爨龙颜》。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此碑用笔以方整为主,又兼有圆转笔法,结体雄强茂美,大气磅礴。于右任此举无疑是对沈尹默书风的批评,一向待人宽容的沈尹默只是觉得此碑之书与自己“性情不合”,没有刻意去学。与此同时,不仅没有反驳,沈尹默倒是赋词赞许了于右任的草书:

《三十六用寺韵》为右任院长题标准草书高论尝闻静安寺,整齐五体删草字。美观适用兼有之,用心大与寻常异。追随执事来巴岷,敢矜一得言訚訚。文宗三易理当尔,结字尤宜明便驯……章草今草传千载,纷纭中有条贯在。穷源竟委搜剔勤,譬疏洪流东入海……匆匆不及今可免,爱此标准草书名。

抗战时期在重庆,于右任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聘沈尹默为监察委员,工作往来多了起来,于每日到检察院上下班总要经过沈尹默在静石湾的“石田小筑”,因此,时不时会下车,跨过水田来沈家吟诗论书,我的表哥见到,便高兴地一边大声喊“于胡子来了,于胡子来了”一边迎接上去。于右任和沈尹默均出生于陕西,客居异乡,同操乡音使得两人过从亲密。两人虽然在书法风格上各有千秋,但始终热爱书法却是一致的。但是对时事的思想认识方面却有很大区别。祖父曾经讲过:“我到了重庆四个多月后,于右任叫我进监察院去。于(右任)是我少年时就闻知的,一直到北京才见面,这个人平时做个普通朋友是很好的,一谈到正经事情,就要觉得他那出人意表的糊涂,有时甚至使人烦恼。我在监察院混了六年,每次开会,起初我还说句话,后来,就不愿意开口了。于(右任)是一个极端患得患失的人,听说他本不想走(指去台湾),因为没有决心,终于被劫持到台湾去了。”虽然如此,两人始终保持着不错的个人友谊。抗战胜利后,于每到上海都要看望沈尹默。有一次来沈家吃饭,针对有人怀疑他吃不惯海菜的传言,“北人”于右任还特地表演了一次“边吃鱼边吐刺”的绝技。于右任后来去了台湾,1963年,沈尹默八十寿诞,两人虽暌隔海峡两岸,于右任仍送来贺寿墨宝,上款:“寄沈公法家正”,横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祖父特在此横幅上书:“正逢吾八十生日,收到于右任老先生几经转折托友人从香港寄之,实乃不易,甚为感谢之墨宝。以于老兄的佳作和抱石兄的联八条屏点缀为诗塘,以为珍贵。早在辛亥革命前后于先生就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倡书革命鼓吹,反对封建专制,反‘大头袁’。三原于右任先生是国民党元老,也是我国书坛上的一位巨星。1958年记得是十月,毛泽东主席在繁忙的国事活动中指示秘书田家英将各种草字帖包(括)于右任的草诀歌给我,足以证于老书法造诣极深,功力登峰造极也。尹默恭识。”

沈尹默 行书宋陈与义登海山楼诗中堂 私人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当年画家傅抱石专门为沈尹默的八十大寿作《镜泊飞湖》八条屏。傅抱石在画作上的大胆创新震撼了沈尹默,他当即命名为“抱石皴”,称赞傅抱石山水画的皴法独具一格,前无古人。为了让《镜泊飞湖》成为真正的绝品,沈尹默特意将老友于右任的墨宝装裱在画堂上,沈尹默用作点缀此八条屏“诗塘”即于右任书赠沈尹默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再加上自己的题记,如是这幅巨制愈益气势磅礴,奇伟壮丽,以至于后来赝品甚众,弄得拍卖市场风生水起。

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著名书法家谢稚柳评价沈尹默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而出其右者。”中国历代书法家自清代末叶何绍基后,收入《辞海》者仅有沈尹默一人。1944年,《世界美术辞典》主笔、荷兰人高罗佩抗战时曾在重庆任外交官,称沈尹默是中国民间“第一大书家”,十分钦佩沈尹默的书法,沈尹默在上海居所书房曾挂有一幅他书写的条幅。沈尹默飘逸潇洒的书法艺术,会让人联想到他必是一个倜傥风流、神采飞扬的人物。然而,事实却是,沈尹默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受到高度近视的牵制。性格稳重,举止文雅,他自幼患沙眼,久治不愈,后来近视高达两千余度,又患上白内障。医生作出的鉴定是:左眼无用;右眼上方、中间也不能见物,唯右眼下方尚有视力。他不仅认不清对面的人,而且每写一件作品,必得旁人协助,如果没人指点他在哪里落墨,他就会把两个字写得重叠。然而,“国宝”级书法家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苦练出来的。

沈尹默 行书自作诗稿 徐建恒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沈尹默 行书自作诗稿 上海工美拍卖有限公司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沈尹默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经清末二十九年、民国三十八年、新中国二十二年。早年的沈尹默也曾想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陕南到湖州路途遥远,未能成行,所以他幼年为应考练习写字以馆阁体为主。馆阁体在明代又叫“台阁体”,属于官场考试规定的一种楷书书体,它强调书写的规范、美观、整齐划一,因而千人一体,千字一面,看上去呆板乏味,缺乏生气。但馆阁体对书法基本功的磨炼还是卓有成效的,故不能一概抹杀。明清时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不用馆阁体,而用行草答卷,当上举人的可能性便极小。所以,有一句流行语:“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科举制度下大都以文字识人取才。

于右任和沈尹默书体虽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派别,于右任作为国民党的元老,名气之大自不待言,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于右任和沈尹默法书难分伯仲。沈尹默早年即有“民国帖学第一”的封号。沈尹默此后又刻苦习魏碑,贯通篆、隶、楷、行、草于一脉,细窥其书清润中内涵汪洋之势,隽秀里透刚劲之力,笔锋墨意越过同乡赵孟頫,直逼宋代米芾门下,不少书家认为在这一点上,比于右任的宽博潇洒似更胜一筹。虽然他们在书法上是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子,但是,沈尹默和于右任相互关心却始终如一。1962年1月24日,怀念乡情的于右任作歌:“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深深的乡愁,书不尽意,唯有歌哭之。而在赠沈尹默祝寿墨宝的一年后,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逝世于台北。于右任和沈尹默的书法情缘及友情为两岸的交往勾勒了浓重的一笔。

沈尹默 行书春蚕词册(部分) 徐建恒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沈尹默的另一个好朋友是刘季平,刘季平的名字解释据钱玄同讲:“刘三者,刘其姓,三其名,亦以为字。”在结识刘三后,无意间又认识了陈独秀。刘三原名钟龢,字季平,别字离垢,曾自署“江南刘三”,居所“黄叶楼”故晚号“黄叶老人”。刘三长沈尹默五岁,1878年出生于上海近郊华泾县一个商人的家庭。他自幼学习刻苦用功,以诗文驰名,尤工书法,21岁时便经县试被录取为县学生员,人称青年才子。刘季平虽然出身优越,但为人正直,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由于刘三胸怀侠义,快人快语,常有奇行。1903年5月,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一书,由章太炎作序,章士钊题签,被誉为“国民教育的第一教科书”。《革命军》的自序刊登在章士钊主笔的上海《苏报》上。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第二天章太炎即遭清政府逮捕入狱,邹容出于义愤,自动投案,被毒死狱中。邹容遗体弃置在“化人滩”荒冢地,就是这个刘三,冒杀身之祸,将邹容遗体偷运回自己的住所黄叶楼,为其营葬。章太炎感慨道:“刘三真义士,愧杀读书人。”后来沈尹默曾称赞他:

简刘三清新词句赋江南,濩落随人谏苦甘。诗酒正堪驱使在,弥天四海一刘三。八分能写令阿买,凡鸟真成不敢题。物论他年争得免,纷纷野鹜与家鸡。

沈尹默 行书自作词稿 徐建恒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少年沈尹默从唐楷欧体入手,一直练到二十五岁。他一边学习古体诗词,一边摹写正楷。1906年夏天,沈尹默从日本留学回国,随后全家返回故里湖州,不时以书写诗文小补家用,不久就写出了不小的名气,很多商店争着延请他写店名商号。我小时候,看到父亲收有不少硬木轮,我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后来才知道是青年时期的祖父用空闲时间,带着我父亲等几个孩子放鹞子(风筝)的收线轮,风筝用棉宣纸自制,在上面书写诸如“神风、青云直上、扶摇九天”或是几首小诗,据说一家商店还挂过他放飞失去的风筝,上书“与清风携手 找白云谈心”。多年后,还有人拿着书写着“天魄”的风筝,上面还隐约可见沈尹默印章,上门求证是否为沈尹默所书。1907年,经同乡蒋梦苹介绍受聘到杭州浙江高等学校代课,结识了同在杭州的青年诗人刘季平。两人唱和酬应,成为挚友。刘季平不仅能诗善饮,而且书法造诣很深,喜用纯羊毫,隶书潇洒飘逸,陈独秀和刘季平同在日本留学,归来又和刘同在浙江陆军学堂(位于杭州大学路蒲场巷)执教鞭,经常和刘季平在一起品谈字画,高兴之时,就互赠笔墨。陈独秀后来讲,因品谈字画的机缘,在刘季平的引荐下结识了书法家沈二(沈尹默),并与其结为好友。在杭州教书时,沈家已经从湖州搬到杭州复胜庵巷,沈尹默与他们常在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南屏晚钟等处交流书法或诗词唱和。刘三与沈尹默同是南社社员,常一起在华泾黄叶楼刘三家中研讨诗书,互赠墨宝。1916年岁末年初,刘三夫妇与沈尹默又同往北京。在京六年,沈尹默与刘三一起合作订润卖字,沈尹默的行书与刘三的隶书风靡京城。当年,书法功力很深的刘季平,自诩隶草无第三,却赞沈尹默正书为第一:“知君刻意褚河南,一艺从头识苦甘。若赌真书君第一,试言隶草我无三。”抗战时期又同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沈尹默与刘三均就任监察院委员,在战时的重庆同渡难关,惺惺相惜。2009年11月南社成立百年之际,沈尹默与刘三双双被列为“南社百杰”之一。

沈尹默 行书自作菩萨蛮词稿 沈尹默家属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沈尹默 行书李白诗中堂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1906年重阳,刘季平邀沈尹默和他哥哥沈士远到其宅黄叶楼喝酒,从上午十一点一直喝到晚上九点,沈尹默不善饮,喝至微醺,他请辞回家,即兴写了《题刘三黄叶楼》:“眼中黄叶尽雕年,独上高楼海气寒。从古诗人爱秋色,斜阳鸦影一凭栏。”第二天,沈尹默把这首诗送给刘季平。刘季平得了沈尹默的好诗不算,亲自铺开宣纸,要沈尹默把它写下来,贴在书房里。几天后,他在日本成城学校的同窗陈独秀来访,看到了墙上沈尹默的诗和字,便向刘季平索要沈尹默的地址,翌日敲开沈尹默的房门,大声喊道:“我叫陈仲甫,昨日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则其俗入骨!”

沈尹默没见过这架势,几乎未睹其人先闻其声,闻的又是刺耳之声。他心里一阵尴尬。但转念一想,是啊,我用的长锋羊毫,不能提腕,馆阁气息太浓,确实算不得好字;陈君此言真如当头棒喝!后来三人都到了杭州,对于这段经历,陈独秀1910年在一封致苏曼殊的信中曾说:“去岁岁暮,再来杭州,晤刘三、沈尹默……仲(即仲甫,陈独秀字仲甫)现任陆军小学堂历史地理教员之务,虽用度不丰,然‘侵晨不报当关客,新得佳人字莫愁’……”1911年暑假,沈尹默、刘季平因不耐杭州夏天的酷热各自回乡度假,唯留陈独秀夫妇于杭州。陈独秀难熬酷热,生了一场病。躺在病床上,他深深地怀念起沈尹默、刘季平,于是抱病挥毫写了一首《杭州酷暑寄怀刘三沈二》的诗,抒发思念友人的情怀:“病起客愁断,心枯日景沦。有天留巨青,天地着孤身。大火流金铁,微云皱不鳞。清凉诗思苦,相忆两三人。”自此,沈尹默和陈独秀也成了好朋友,时相过从。直到1914年,陈独秀到日本协助章士钊编《甲寅》,还非常想念杭州的诗酒浓情及三人的情谊。

陈独秀的这次棒喝使沈尹默猛醒。沈尹默是那种外温内热、外柔内刚、极有韧性的人,他一立志则发愤异常。他知道要改变过去的坏习惯和坏习气,必须抽刀断水,从零开始。他索性把自己当作一个初学者,从执笔做起,“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每天取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写一字;等干透,再和墨稍浓,一张写四字;等再干,翻转来随便不拘大小,写满为止。这样,一张纸发挥了三张纸的效用。

沈尹默 草书诗稿(部分) 沈尹默纪念馆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三年后,沈尹默专注于六朝碑版,兼临晋唐两宋元明清各家精品,兼收并蓄,转益多师,终至脱胎换骨,其书俗气滤尽,风骨挺立,一派生机。练到这个程度,沈尹默才转向他后来借以铸成大家风范的行书。

沈尹默从不掩饰对陈独秀的感激之情。半个多世纪后,他回忆陈独秀的这一次“酷评”,仍感到“音容如在目前”。1917年某日,已是北京大学教授的沈尹默在琉璃厂附近忽遇陈独秀。老友重逢,喜不自胜。沈尹默问陈独秀为什么来北京,陈说:“我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又和亚东图书馆汪原放合编一本辞典,到北京募款来的。”沈尹默连忙把这一信息告知蔡元培校长,因为他获知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正好缺人,他认为陈独秀是最佳人选。

蔡元培要沈尹默赶紧力邀陈独秀,沈尹默便三赴陈独秀所住旅馆。第一次去,一向果敢决断的陈独秀颇犹豫,他说:“我没有学术头衔,也从未在大学教过书,能否胜任,不得而知。”但蔡元培“兼容并蓄”的思想打动了陈独秀。第二次去,陈独秀还在犹豫,原来他是不肯舍弃自己投入很大心力的《新青年》。沈尹默搬出蔡元培事先想出的妙计:“你把《新青年》搬到北京来,你在上海只有一己之力,搬到北京来,北京大学可以做你的后援啊!”一句话说得陈独秀茅塞顿开。第三次去,沈尹默还没开口,陈独秀就说:“我试干三个月,如胜任即继续干下去,如不胜任即回沪。”就这样,陈独秀到了北大,《新青年》到了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改为同仁刊物,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组成编委会,实行轮流编辑制度,《新青年》吹来了阵阵春风,由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沈尹默 行书致潘伯鹰札 徐建恒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三十年代末,陈独秀脱党后飘零沦落,他和沈尹默意外在四川取得联系,沈尹默以诗相赠,陈独秀仍然认为沈尹默的字没有大的突破。他在写给沈尹默弟子台静农的信中说:“尹默字素来功力甚深,非眼前朋友所可及,然而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存世二王字,献之数种近真,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即刻意学之,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尊见以为如何?”抗战胜利后,沈尹默不满官场迂腐之风,立意坚辞监察院监察委员之职,专力临池研墨,手摹心追,以鬻字为生,不仅书艺大进,而且著书立说,《执笔五字法》《二王法书管窥》《书法论》等论著,强调笔法,着重美感,鼓吹传统,“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沈尹默终于“铁树开花六十年”,蔚成一代宗师。

刘季平后来到南京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讲授国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任江阴要塞司令部秘书长,后任江苏省革命博物馆编纂主任,继又为江苏通志局(后称通志馆)编纂,1931年国民党监察院成立,又转任监察委员。在这期间,陈独秀曾几次被捕,刘季平都积极参与了营救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季平华泾老家黄叶楼所藏图籍文物被掠失殆尽,极度伤心的他遂迁居上海龙华路寓所。自恨老病,既不能效命前线抗日,又不能随政府西迁,刘季平忧愤不已,常终夜不成寐,曾作诗自嘲云:“酽酒肥鳞取次呈,玉箫瑶瑟迭番更。狂奴宁少心肝者,风雨红楼恣笑声。”此后刘季平身体日渐衰弱,终于1938年8月26日病逝于寓所。当沈尹默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赋词回顾两人的交往和深情厚谊。刘三的后人陆贞雄,前段时间,在整理祖辈遗物时找到了这幅原件,她说:“这是书法大家沈尹默赠给我祖父陆士谔的妹妹灵素的墨宝《金盏子》。1946年沈尹默为追忆逝去的灵素丈夫刘三(字季平)而作。这幅书法其字如行云流水、其文饱含深情,堪称沈尹默之力作。词中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他俩浓厚的诗书情结。”

沈尹默 行书李竹懒笔记扇面

金盏子余与刘子季平,清末邂逅于杭州。过后既久,诗酒相得。季平家华泾有黄叶楼之胜。一往房焉。斯人云:“亡寒燠屡易感今,思昔殆难为怀会。”繁霜夫人命题其遗稿,因用梦窗词韵,赋此解以寄慨。藏息华泾,爱满楼秋趣,顿惊黄落。天末故人稀,逢驿使空吟,句中芳萼。系情最有幽蛩,老莓墙罗幄。赢得是声名,半生湖海,凤飘莺泊。西泠旧游约。晚钟动、移舟翠霭薄。无言但嗟逝水,凭年少豪情,总还空漠。飞飞曾是摩天,歌野田黄雀,携清酒、唇干尽许霑濡,费人斟酌。

沈尹默的书法成就不能不说和诤友刘季平、陈独秀的相识相知,以及他们对书法的共同爱好有很大关系。

(本文节选自沈长庆《沈尹默的书法交游》,沈长庆系沈尹默嫡孙)

沈尹默 楷书题旭初画观瀑稿

沈尹默 行书遣兴五言诗二首轴 沈尹默家属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沈尹默 篆书七言联 沈尹默纪念馆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十三行步大令武 五七言有工部神

沈尹默 行书自作诗稿 1943年 上海书画出版社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沈尹默 楷书鲍照飞白书势铭八条屏 吴峰彰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尹默》)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中国书法》2017年第1期。

,为何不放楷书,沈的楷书牛大了,独步近代。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