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提升书法中点画质量离不开这几个方法

邓石如是清朝时期的篆刻大师,他的书法”以印入书”成为书写中的一个独特方法,邓石如也是一代书法大家,开创了新的用笔方法,为后世学习书法创造了新的思路。

清初,在书坛上分化为两种极端,一是继承传统帖学,人们普遍以赵孟頫、董其昌为师,在帖学上追求新的艺术境界,但书法仍是萎靡不振,找不到新的出路。另一种是想要创新,但终究无果而归,直到邓石如的出现才使创新得到了新的出路和改观。

邓石如是一位篆刻大师,篆刻就要善书,邓石如在书写中强调”书从印入”,他把篆刻的用刀之法用在了毛笔的书写之中,大大增强了书写的质感,使得点画苍茫雄浑,更加具有古意。正如他的学生包世臣所总结的:”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浑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栖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

这是包世臣从邓石如书法中体悟到而有所总结,他认为帖学偏重于起笔和收笔,往往忽视了笔画中间的部分,恰恰如此,才使得帖学更缺少了那些雄浑和古意,显得轻滑和余韵不足。要想改变这种善,在书写中段时,必须要做到中锋毛笔并且要”留得住”。

邓石如书法用笔创新了一个新方法,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按照古人对用笔方法的论述,邓石如的新方法有所不同,大致如下:

中锋用笔

这一点与前人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都是相同的。中锋用笔的效果会使点画更加雄浑,且有骨势,但邓石如对此有所发明创造,即”墨到处即有笔,笔墨相称。”例如我们在写一个横画时,在中锋毛笔的状态下,要在这个笔画中的每一个点上体现出笔锋的状态,即使很小的一个点都是由笔毫”写”出来的,并非是由墨”渗”出来的,这就是”墨到笔到”的意思。

行笔之法

毛笔在前行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情况产生,一种是一带而过,这是所谓的帖学之弊,其效果就是”轻滑”,另一种是浑厚之笔,其点画效果就有”雄浑”之感。邓石如”书从印入”的用笔方法正是第二种。其具体方法由包世臣给出了答案:

“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是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他解释了毛笔过程中如何行笔、墨的变化以成所产生的效果。古人曾经对笔画中的筋、骨、血、肉进行了论述,而这种方法则更加符合这些说法,因此与其说邓石如是创新用笔之法,还不如说是一种”复古”方法。

笔法还原

邓石如的笔法主要是强调中段的用笔方法,当笔尖顶着纸面以后,前行时,笔杆会自然向右倾斜,这时,一般人都会拖着笔肚前行,但邓石如要求要使笔肚”立”于纸面,而不是倾斜以及拖行。

在行笔时,还要培养一种意识,好像前的拒物,行进中感到”艰涩”,这也是所谓的”涩笔”,这样写出来的点画两边不光滑,正所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就会达到雄浑苍茫、古朴厚重的艺术感觉。

用墨之道

水墨是字之生命。古人论书强调筋、骨、血、肉,这些都是一种生命状态,正如人体,一样也离不开,这就是生命之需。陈绎在《翰林要诀》中说:”字生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可以看出,水墨是字的根本。

在学习邓石如书法的方法时,不能局限于点画的基本写法,更要灵活运用水墨的使用方法,如果这个方法掌握不好,会使写出来的点画枯燥或是猪墨。黄宾虹对用墨方法给出了解决之道:”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半,宜于砚台略为楷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美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笔墨千秋# #书法# #文化# #早安头条#,受教了,幸亏我歪打正着,我确实不喜欢网上很多“拖”笔写字的方法,我也是几乎每一笔都是墨到笔到。,学习,受益匪浅,丑书。,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