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一个有酒和故事的男人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陈悦-乱红(笛).mp3
5:14 来自江徐的自留地

文|江徐

有时候,思念一个人,是因为相隔遥远,不通音讯。

有时候,明明触手可及,却只能在心里默默思念。

故事的男主角说:“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他这话未必出自本心。因为,就算无益,仍愿相见的。

1.一个有酒和故事的男人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大概因为嗜好饮酒吧,所以取了这些与酒有关(彝,古代盛酒的器具;鬯,古代祭祀用的酒;醧,美酒)的汉字作名号。朱彝尊去世后,有人为他写诗:“平生载酒论文地,今日偕为执绋行。”

除了酒,朱彝尊还喜欢垂钓、酷爱藏书,朝观花开,夕来秋兴。这番性情,就像他写的一联诗作:

莫嫌地僻经过少,

自爱身闲意味长。

虽然名号显得生僻,却不影响朱彝尊在清代词坛占据的一席之地。

他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纳兰容若、陈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他的词被当时的文学评论家认为是清代最佳,因为做到了“扫尽陈言,独处机机杼。”

写诗著词的人,比常人更为多情,身闲意长的朱彝尊,更是深情入骨。

他最著名的词集是《静志居琴趣》,被誉为清代爱情词当中的绝唱。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对给予很高评价:“自从中国文体中有艳词以来,所一向未曾有过的作品。

这整卷词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也是朱彝尊与其他人的艳词的不同地方:整部作品所倾注的对象,只有一个女子,这个女子,既非江湖歌女,亦非烟花之女,而是词人的妻妹,名唤冯寿常。静志这一字号,也是后来的因缘。

2.家族没落,十七岁入赘冯家

故事得从朱彝尊的出生讲起。

他的祖上德高望重,曾祖父朱国祚乃明朝大臣,万历年间的状元,太祖父朱大竞云南某地知府,为官清廉,祖母是明代名臣徐阶的曾孙女。

随着改朝换代,风云嬗变,朱家逐渐萧落。等到朱彝尊出世,错过当年的辉煌与热闹,已成为清寒贫困之家。

朱彝尊幼年时,母亲曾为他聘冯氏女为妻。待到成年,因为家贫,拿不出聘金,无奈之下只能入赘到冯家。

那年,他十七岁,妻子少他两岁,名叫福贞。福贞有一个妹妹叫寿常,比她五小岁。

婚后,为谋生计,朱彝尊有时以织席为业,有时投人门下,作为幕僚远游他乡。朱彝尊身为七尺男儿,喜欢长舞文弄墨,却不擅长养家之道,以致生活清贫,加上上门夫婿的身份带来的卑微,在那个“家”里,他常常遭到责备,甚至找不到存在感。

只有年少的寿常,不用势力眼光看待他。她能够忽视他的落魄贫穷,欣赏他的文采。

这种不掺杂世俗考量的目光,是他在那个家庭中难以感受到的温情。因为难得,所以珍贵。因为珍贵,所以在意。

3.唯有懂得,才会解除一个人的孤独

朱彝尊看着她,在花开花落之间,从幼学之年长成到碧玉年华。静水流年,默然相对中的点滴,他都抒写在笔:

“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奔走在蔷薇花架下,捕捉蝴蝶,多么难得的天真。

“小小春情先漏泄,爱绾同心结……才学避帘半揭,也解秋波瞥。”

情窦初开而未开,朦胧中也是一种美的姿态。

“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剪就轻容薄……罗裙百子褶,翠似新荷叶。”

窈窕淑女,娴静温雅,她百褶裙的颜色就像新长出的荷叶

他把这些因她而起,也是为她而写的词,汇聚成集,名为《静志居琴趣》。静志居,是他书斋的名,静志,则是寿常的字。

寿常喜欢临摹书法,临过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残帖。其中有这样一句:“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写的是曹植遇见洛水神女之际,被她的美貌深深痴迷,最终还是发乎情,止乎礼,宁静心志。

朱彝尊写过一首名为《两同心》的词作,有这样两句:“密意写折枝朵朵,柔魂递续命丝丝。洛神赋,小字中央,只有侬知。”——他俩以曹植、洛神自比,同时也警醒自己,要“静志”,要“以礼自持”。

这一密意既是对爱情心照不宣的私语,也是对深情无能为力的凝望。静志——一名一号,蕴藏两人爱而不得、默然相望的眷恋。

人情世俗中,很多关系都不可靠,如果内心有所间隔,哪怕血缘亲人、至亲夫妻,也终将走向疏离。唯有懂得,才会解除一个人的孤独。

朱彝尊庆幸,遇见这样一位女子,聊以慰藉。因为身份的特殊,与她只能情缘暗渡,以礼自持。

4.宁拼两庑冷猪肉,不删《风怀二百韵》

寿常远嫁他乡,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丈夫早逝,儿子夭折,只剩下她孤身一人,茕然幽居。

接连的打击,加上相思成疾,寿常三十来岁时,便抑郁而终。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很多人事都会忘记,也应该忘却,唯有爱,不可忘怀。

朱彝尊在著写整理《静志居琴趣》之后,又写了一首特别的长诗——《风怀二百韵》。连压二百韵,都是与她有关的情愫,幽幽暗暗,明明灭灭。其中写道:“巧笑元名寿,妍娥合唤嫦。”是的,他脑海中始终留有寿常当年的模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近代词人冒广生对此评价:“其实《静志居琴趣》一卷,皆《风怀》注脚也。”

如果说,《静志居琴趣》是《风怀》的注脚,那么这两部作品,便是朱彝尊对一个女人款款深情的写照。

到了晚年,朱彝尊开始编订诗词全集,友人好心劝他,将“有伤风化”的《风怀诗》删去,凭他经史领域的地位,说不定日后可在孔庙享祭拜尊荣。对此建议 ,他回复这么一句:“宁拼两庑冷猪肉,不删《风怀二百韵》。

在刻骨铭心的爱情面前,千秋功名终将黯然失色。他宁可放弃尘世虚名,也要为自己曾经的爱情描绘一卷隽永之图。

这是朱彝尊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也是他对寿常的深情重义。

4.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朱彝尊有很多词都是在她去世之后,最著名的一首,要属《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

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

小簟轻衾各自寒。

江南四月,烟雨濛濛。在这里,一个人的听雨,一个人的独眠,可以是清欢。而朱彝尊那两句关于乘船听雨声的词,却是另一番情景与心境了。

那年,朱彝尊二十岁,入赘到到冯家的第四个年头。那天,他随同岳父一家,从练浦迁居王店。嘉兴属江南水乡,出行多靠船只,加上当时正值抗清复明的战乱年代,举家坐船逃难是常有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朱彝尊和寿常时常能够近距离接触,因为空间所限,反倒无需找什么避嫌的理由。他俩共眠一船,却只能相顾无言。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不妨想象一下:船外,河面宁静如镜,秋雨潇潇,船内,并非朱彝尊一人,一家人都在其中。他与心心念念的她,共眠一舸,却无法抱团取暖,只能各自在竹席与薄衣里体念袭上心头的秋意。一阵秋雨一层凉,那种心境,也似茕然茕然立了。

明明共眠一舸,却只能各自忍受秋寒。

明明靠得那么近,却感觉相距那么远。

若干年后,伊人已逝去,或许又逢飘落秋雨的天气,才引起词人万千思绪。一个“思”字统领全词,提醒读者跟随词人心中追忆,眺望曾经那段船上岁月——

曾经,江水悠悠,青山如黛。碧水倒映着连绵青山,也倒映出身边的美丽女子。两个人明明共处一船,明明心意相通,明明触手可及,却只能咫尺天涯,只能在各自凉薄的被窝里听着秋雨,怀着幽思。

关于人生中的遇见,纳兰容若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作为纳兰容若的前辈,朱彝尊反其道而言:“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他这是在跟命运赌气,表示自己的不甘,还是心中憾恨所致的无奈之感?

更可能是,当“巧笑元名寿,妍娥合唤常”的初见场景从心头浮现时,才能够确定,即便相思无益,只要能够相见,仍会为之奔赴的吧。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其中的悲凉无奈自是溢出词外。然而细细咀嚼,字与字之间无不渗透着心意相通,互相惦念的丝丝甜蜜和温暖。 悲伤中,不仅仅只有酸楚,同时也有酸楚的源头——温馨甘甜。,好,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