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浮生六记》,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作品用琐碎、平淡、细致的描述手法,还原了封建社会中真实的婚姻及家庭生活状态。
在作品中沈复夫妇情深似海,相濡以沫二十三载,曾许下“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宿愿,是备受推崇的恩爱夫妻之典范。
各中缘由,置身于作品之中细细体味,也许能获取些许关于婚姻爱情的启示。
陈芸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家开销皆依靠其一手出色的“女红”,她聪慧过人,刚学语时,便可背诵《琵琶行》,又自学识字,后逐渐可吟咏诗赋,曾写下“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文笔才情可见一斑。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陈芸这样的女子无疑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正因如此,在沈复十三岁随母亲回家省亲时,初见陈芸便心生好感,爱慕之情难以言表,私下与母亲商议“若为儿择妇,则非淑姊(陈芸)不娶”,沈母也颇为喜欢陈芸性格的柔和,便与陈母订下了亲事。
陈芸嫁入沈家后,上孝公婆,待下温和,事无巨细的照顾沈复的起居,家中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温婉贤淑的品德让沈复对其更为疼爱,两人恩爱有加。
沈复对陈芸一见倾心,是因为她的美貌吗?显然并不是,在作品中有沈复对其外貌的评价:
“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实际上,陈芸的美更多的体现于内在,蕙质兰心,体贴温柔,鲁迅先生称其为“中国第一美人”(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的原因也在于此。
由此来看,沈复主要还是被陈芸的才情及品性所吸引,虽不貌美,但二人婚后生活融洽,相互恩爱,双方对这段婚姻都很满意。
婚姻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段婚姻的幸福程度,部分人在婚姻选择时存在一个误区,更多的考虑了对方的外貌、家世等外在条件,而这或许就是导致婚后不幸的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面临婚姻选择时存在的误区:重视外表,忽略内在
如果单纯以外貌作为婚姻对象的衡量标准,当红颜逝去时,婚姻爱情又该如何延续,样貌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就像佛家《大事记—名伶传》中的典故:粉红骷髅,告诫世人不要过分贪恋外在皮囊,容貌的美丽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其他一些外在因素(如物质、家世等)也存在类似的不稳定性,而内在的品质与才华等却会因时间的沉淀愈加丰富,对此歌德也恰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
面对婚姻选择时的建议:
婚姻选择需要多方面权衡,除却二人之间的感情基础外,还需要考虑性格是否合适,品质是否为优,相处时的氛围是否融洽等,而样貌、家世等为其次。内在的因素更能决定感情的走向及舒适度,而外在的因素大多仅是爱情的附属品(一部分不能永恒不变,另一部分却能通过努力去获取与改变),对婚姻来说,感情才是最为重要的东西,因为那才是能让婚姻持续幸福的关键。
陆侃如与冯阮君的婚姻亦是如此,二人皆是被对方的才华和好学的品质所吸引,两人志趣相投,喜欢看书及文学研究,一同成就了伉俪情深几十年的美满婚姻。
沈复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与当时大部分的文人一样,偏爱吟诗作画,而陈芸经常与其一起研习书卷、谈论古史,无论是《庄子》亦或是《楚辞》她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知音,默契十足,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能心领神会,感情在这种状态下愈发深厚。
两人虽在诗词歌赋上有些共同的兴趣,但是在婚姻生活习惯上还是存有一定的差异,陈芸偏爱“臭腐乳”和虾卤瓜(臭冬瓜),每餐不离,而沈复却对它们“弃之以鼻”,称之为生平最讨厌的两样食物,甚至开玩笑以“屎”做比喻,陈芸对此并没有生气,她与沈复说道,她虽不喜欢蒜,却愿意为了沈复而吃一些,沈复不喜欢“臭腐乳”她并不勉强,但建议他尝试下虾卤瓜,称其虽“容貌丑,但品德美好”,面对她的建议,沈复尝试后也爱上了这味道,陈芸笑到:“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二人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饮食上,在性格上也存在些许不同,沈复性格爽直,不喜繁文缛节,而陈芸性格安顺,从小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处处以夫为尊,面对沈复的爱护,经常以礼节回应:
“芸若腐儒道,迂拘多礼,偶为之披衣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
沈复认为夫妻之间不该如此,徒增束缚,陈芸却认为礼数也是内心的尊重与敬爱的一种体现,一番交流之后,沈复逐渐接受了这一习惯,后来“岂敢”、“得罪”成了夫妻间的口头禅,这就类似于周有光夫妇之间的“举杯齐眉”。
沈复夫妇二人,在差异与不同中,尊重且善于调和,并乐于为对方作出改变,由此来看夫妇二人的恩爱也实属必然。
在现实生活中,婚姻爱情容易面临一大问题:差异与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夫妻间的矛盾大多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差异与不同,不单指饮食、喜好及生活方式,同时也包含着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不同。实际上,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是必然,这就如同莫洛亚说的:“以为两个人可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判断、同样的欲望,是最荒唐的念头,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要不得的”。
夫妻间出现差异与不同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调解与平衡,一味忽略或否定存在的差异,很容易让矛盾升级,从而影响婚姻的幸福指数。
面对类似问题的处理建议:
- 正视差异的存在
就像林语堂先生和季羡林先生对差异的观点,夫妻间出现一定的差异是必然的,对此不用过于担忧与恐慌,正视并接受差异的存在,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尊重和包容
如同作品中沈复和陈芸那般,用爱去包容彼此间的差异与不同,既化解了困扰,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这与周有光在《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中写到的与妻子张兆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处理办法类似:
“她对西洋音乐因为不像我这么有兴趣,结了婚,她听中国音乐我去参加,我听西洋音乐她去参加。”
两人尊重对方的喜好,也乐于陪伴对方,让彼此间的感情在互相理解和尊重中不断升华,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值得学习和称赞的,这就如同阿兰·德波顿在《爱的进化论》中写到:“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幸福的婚姻不在于“完美合适”,而在于如何恰当的化解二人间的差异。
沈复夫妇相伴多年,一直恩爱如初,分别时常以书信寄情,相处时品月观花,以行酒令为乐,为住所取雅称,拜织女、祭祀月老画像,镌刻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
平时常结伴同游,一次沈复被邀请参加庙会,陈芸想要一同前往,但担心女子出行不便且公婆发现会不悦,沈复便让陈芸穿上自己的衣服打扮成男子如愿同行,也曾为同去太湖,陈芸担忧公婆不允,以回娘家为名,与沈复偷偷前往。
兰德斯说:“一桩美满的婚姻并不像礼物那样由人赐予,它是通过努力而实现的成就”,婚姻生活幸福与否,更取决于夫妻双方共同的经营,在沈复夫妇二人的努力下,把原本琐碎、平淡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这也是二人感情几十年如一日的原因所在。
在现实生活中,婚姻爱情生活容易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如何为爱情保鲜,为婚姻生活添彩,避免因感情平淡而产生的危机
爱情最初总是富有激情且热烈的,这类似于沈从文先生在作品《主妇》中提到的:“惊讶”,惊讶是最初爱情之美的体现,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激情”,但这种“惊讶”很容易被生活的琐碎与压力消磨殆尽,感情也随之进入平淡期。
这时的婚姻爱情就将面临危机,容易忽略对方的优点,从而出现矛盾、发生争吵,“七年之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产生。
面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建议:
- 善于挖掘美
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一花一草,一诗一画、明月夕阳,在沈复夫妇看来都是那样的美好,不仅面对生活如此,对待爱人亦是如此,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保持这种心态又怎能使生活索然无味。
钱钟书曾说过:“似乎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忽略许多美好的时光。而当所有的时光在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其实美好一直存在于生活中,清晨的热粥、出门前的叮嘱、夜晚亮着的灯光以及深夜惊醒时手边的温度,这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美好,不那么华丽却浸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或许这就是沈复夫妇婚姻爱情幸福美满的“秘诀”。
- 培养美,
沈从文曾在《主妇》中对婚姻爱情有过这样的建议:“在这个空隙处种一点花,种一个梦”,想来这个建议确实很有必要,爱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难免会在到达一定高度后趋于平稳或慢慢下滑,这时情感冷却,很容易让心与心之间产生距离,对于婚姻来说,距离是隐藏的威胁,就如同沈从文说的:“凡空隙就能生长野草和霉苔”,这空隙就是婚姻问题产生的一个源头,对此我们就需要用情去填补、去美化,一旦疏忽婚姻很容易面临危险。
对此沈复夫妇的做法很值得借鉴,相约同游,照顾花草,每逢节日二人的仪式感,不吝啬的爱意表达,这些都是他们在“空隙”中培养美的体现,感情在一点一滴中得以升温,而危机在此过程也得到缓解并逐步消散,只要用心去对待爱情,经营婚姻,是会得到美好反馈的。
幸福离你并不遥远,重在用心,重在经营。或许,这是通往婚姻幸福最“朴实”的道路。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美人在骨不在皮,相似的灵魂终会相遇 #当代人的爱情焦虑#,经营思想得强化!另外,还要懂得分享哦,转发了,转发了
评论(0)